2023
世界血栓日
2023年10月13日,是第十个“世界血栓日”。“世界血栓日”由德国医学家RudolfVirchow教授提出,为纪念他在血栓领域的贡献,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STH)宣布将他的生日10月13日作为“世界血栓日”,以此通过这一活动提高公众对血栓性疾病的认知。
RudolfVirchow提出的血栓三要素
抗血栓药物
抗血栓药物是预防及治疗血栓性疾病的重要手段。随着抗血栓药物的广泛应用,抗血栓药物相关出血的发生率逐年提高。抗血栓药物主要包括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及纤溶药物,是急性血栓性疾病应急处置及慢性血栓性疾病长期治疗的重要手段。随着人口老龄化及血栓性疾病患病人数逐年上升,抗血栓药物被广泛应用,抗血栓药物导致的出血事件也逐年提高。
主要抗血栓药物
Part.1
《中国抗血栓药物相关出血诊疗规范专家共识》
据统计,接受维生素K拮抗剂治疗患者的大出血发生率约为1%~3%。接受介入手术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在围术期进行抗血栓治疗时,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高达16.6%。
颅内出血(ICH)是抗血栓治疗预后最差的不良事件,可导致患者死亡或永久性残疾,据报道大约25%的颅内出血与口服抗凝药物治疗有关,接受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患者发生ICH的风险较单独使用阿司匹林者增加42%。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溶栓后的出血率可高达10%~48%,其中症状性出血转化发生率为2%~7%,且与不良预后直接相关。
因此,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栓与止血危重病专业委员会组织多学科专家联合撰写了《中国抗血栓药物相关出血诊疗规范专家共识》(2022年),其中对于抗血栓药物检测、出血评估、出血逆转治疗及重启抗血栓治疗给出了系统性建议,旨在帮助临床医师规范处置抗血栓药物相关出血,其中强调临床医师应掌握抗血栓药物的监测方法。
Part.2
需要根据监测指标调整药物
抗血栓药物是否起效、维持剂量是否安全,需要进行实验室监测。所有抗血栓药物相关。出血的患者均需检测血常规并筛查凝血功能。常规凝血功能筛查至少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因为不同类型抗血栓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同,因此药物起效后对凝血功能指标造成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医师可根据指标的变化判断药物是否起效或过量(表2)。如需调整抗血栓药物的剂量,则需选择标准化及稳定性较高的凝血功能指标作为依据(表3)。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是最常用的抗血栓药物。患者长期服用强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替格瑞洛、普拉格雷),出血风险会明显升高,应每3个月监测1次血小板功能。如果发生出血事件,应立即监测血小板功能。对于血小板计数<100×109/L的患者,不推荐使用光学比浊法(LTA)监测血小板功能。血栓弹力图(TEG)的血小板图法不受血小板减少的影响,但检测费用较高。如LTA法血小板二磷酸腺苷(ADP)聚集率<20%或teg的血小板图检查结果显示adp血小板抑制率>90%时,说明血小板功能低下,需根据出血情况决定是否进行逆转治疗。
Part.3
全面、智能、精准的检测手段
凝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抗血栓药物监测涉及多种不同检测方法,盛域医疗多年深耕于止血与血栓诊断领域,开创性的将微流控技术与凝血诊断结合,研发全自动多功能微流控(血小板聚集)凝血分析仪PCM-6000,实现一机多指标检测,解决临床大部分抗血栓药物的监测需求。
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血栓弹力图则是一种动态监测整个凝血过程的检测方法,近年来已成为凝血诊断当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检测手段,血栓弹力图的血小板图在抗血小板药物疗效检测亦在该共识中被推荐,盛域医疗通过技术创新,研发推出全自动血栓弹力图TCA-7000,优化血栓弹力图检测流程,避免人工操作带来的误差,为止血与血栓监测提供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