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为小儿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的急性自限性全身性血管炎综合征,主要影响5岁以下的婴幼儿,尤其是亚洲和亚裔儿童的发病率较高。该病的特征性表现包括持续性发热、皮疹、口腔及咽喉黏膜炎症、眼结膜充血、四肢末端变化(如肿胀、脱皮)以及颈部淋巴结肿大等。川崎病可能导致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冠状动脉扩张、动脉瘤形成,严重威胁患者的心脏健康。
血小板聚集分析在川崎病中的角色主要是评估治疗反应和预测并发症风险。川崎病患者常伴随血小板数量升高,血小板聚集功能异常,这反映了全身免疫反应和血管炎症的状态。血小板聚集是指血小板相互黏附形成血栓的过程,是止血和血栓形成的关键步骤。在川崎病治疗中,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是常用药物之一,旨在减少血小板聚集,预防冠状动脉血栓形成和后续的血管损伤。研究评估了阿司匹林在川崎病患儿中的抗血小板聚集功能。
01
研究分享
研究聚焦于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期间,在北京大学首都儿科研究所教学医院接受住院治疗的初次发作的川崎病(KD)患儿。
纳入标准:
确诊依据需符合2010年日本循环协会发布的川崎病诊断标准。
在急性期采用口服大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剂量为每天30至50毫克/千克(mg/(kg·d));进入恢复期后,阿司匹林剂量减至小剂量维持,即每天3至5毫克/千克(mg/(kg·d))。
需有接受LTA法检测在两种不同阿司匹林剂量下血小板聚集率的完整数据记录。
所有患儿在急性期均接受了大剂量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治疗,剂量为每天2克/千克(g/(kg·d))。
排除标准:
出血与凝血障碍:合并有原发性出血倾向或凝血功能障碍者。
药物与血制品史:发病前已使用过抗血小板药物或血制品的患儿。
阿司匹林禁忌:存在任何阿司匹林使用的禁忌情况。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起始纳入了260名川崎病(KD)患儿
4名患儿因出现阿司匹林过敏反应而被排除
20名患儿因缺乏完整的血小板聚集率数据故同样予以剔除
最终纳入分析的患儿总数236例
男性138例,女性98例,性别比约为1.4:1,从4个月至6岁不等,中位年龄为2岁
孟莉,李晓惠,刘京晶,等.阿司匹林对川崎病患儿抗血小板聚集功能的研究[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9,34(08):670-674.DOI:10.19538/j.ek2019080613.
02
结果
阿司匹林对 KD 患儿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
KD 患儿在急性期口服大剂量阿司匹林后的 AA% 为 3.3%(1.2%,7.1%),在恢复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后的 AA% 为 2.9%(1.5%,6.4%)。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对血小板的抑制作用(A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4)。
KD 患儿 AR 发生率
本研究的 KD 患儿在服用大、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后均存在 AR,AR 发生率在大剂量阿司匹林组为 9.75%(23/236),在小剂量阿司匹林组为 8.05%(19/236),二者 AR 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7)。
KD 患儿 AR 的危险因素分析
KD 患者在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后,经 LTA 法检测筛选出口服小剂量 AR 组共 19 例,占 8.05%(19/236);AS 组 217 例,占 91.95%(217/236)。
03
讨论
阿司匹林剂量与血小板聚集抑制效果:
研究结果挑战了传统观念中“剂量决定疗效”的假设,指出在川崎病治疗中,不同剂量的阿司匹林在抑制血小板聚集方面效果相似。这可能是因为川崎病相关的炎症状态导致血小板高度激活,使得常规剂量的阿司匹林已达到最大抑制效果,增加剂量并不能进一步增强其抗血小板作用。
阿司匹林抵抗现象:
研究揭示了川崎病治疗中阿司匹林抵抗的存在,这是一个重要的临床问题。AR不仅影响治疗效果,还可能预示着更高的冠状动脉并发症风险。识别AR的原因和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变得至关重要。
个性化治疗的需求:
鉴于阿司匹林反应的个体差异,研究强调了对川崎病患儿进行血小板功能监测的重要性,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个性化医疗策略可能包括调整药物种类、剂量或结合其他抗血小板药物,以优化治疗效果并减少不良事件。
04
血小板聚集试验和川崎病
监测治疗效果:
川崎病治疗中常规使用阿司匹林,血小板聚集试验能够监测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抑制效果,帮助判断治疗是否有效,特别是评估是否存在阿司匹林抵抗现象。如前所述,尽管研究显示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在川崎病中可能与剂量无直接关系,血小板聚集试验仍是监测这一治疗反应的重要工具。
预测并发症:
由于川崎病与冠状动脉异常的风险增加相关,血小板过度活跃可能促进冠状动脉血栓形成。血小板聚集试验异常,尤其是聚集功能增强,可能预示着更高的心血管并发症风险,有助于早期识别需要更密切监控或强化治疗的患者。
辅助诊断:
虽然血小板聚集试验不是川崎病的确诊测试,但在某些情况下,异常的血小板聚集模式可能与川崎病或其他炎症性血管疾病相关,辅助临床判断。
指导个体化治疗:
通过血小板聚集试验了解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为医生提供依据,以调整抗血小板治疗的策略,实现更加精准的个体化治疗。